2020年大連市規下工業運行情況簡析
2021-01-11 11:16:31 来源:大連市統計局據省統計局大連調查隊對全市737家規模以下工業(以下簡稱規下工業)企業開展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,1-11月份,大連市規下工業樣本單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.3%,企業生産經營狀況逐步好轉,但資金緊張、訂單不足、成本費用增加等問題仍需持續關注。
一、樣本企業總體發展狀況
(一)營業收入有所提高
調查顯示,1-11月份,大連市規下樣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4.7億元,同比增長0.3%,增速比1-8月份提高3.5個百分點,企業生産經營呈回暖趨勢。分行業看,在調查樣本涉及的32個工業大類行業中,15個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,其中食品制造業,酒、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,醫藥制造業,汽車制造業,鐵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,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,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,電力、熱力生産和供應業,水的生産和供應業等行業同比增幅均超10%。
(二)資産規模大幅增長
調查顯示,1-11月份,大連市規下樣本企業資産總計107.5億元,同比增長33.7%;負債合計57.1億元,同比增長2.0%;資産負債率53.1%,同比提高17.6個百分點。分行業看,在調查樣本涉及的32個工業大類行業中,22個行業資産總計保持增長,占68.8%,其中水的生産和供應業資産總計增幅最大,爲82.8%。
(三)電力消耗增長較大
調查顯示,1-11月份,大連市規下樣本企業電力消耗爲6607.3萬度,同比增長12.4%,表明我市規下樣本企業積極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優惠政策,全面生産、搶抓機遇,確保全市工業經濟平穩運行。
二、個體戶總體經營情況
本次調查的278家個體工業樣本經營戶涵蓋21個工業大類行業,其中:金屬制品業,非金屬礦物制品業,通用設備制造業,紡織服裝、服飾業,金屬制品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行業涉及的個體戶數量較多,分別爲83家、56家、39家、24家和23家,占全部個體經營戶的72.3%;農副食品加工業,食品制造業,酒、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,木材加工和木、竹、藤、棕、草制品業,家具制造業,印刷和記錄媒介複制業,文教、工美、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,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,橡膠和塑料制品業,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,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,專用設備制造業,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,電力、熱力生産和供應業,水的生産和供應業等行業涉及的個體戶數量較少,合計占27.3%。
調查顯示:1-11月份,本次調查的278家個體工業樣本經營戶戶均從業人員4.1人,同比增長16.6%;人均月工資總額0.34萬元,同比增長5.3%。
三、面臨的主要問題
(一)部分企業資金緊張,阻礙企業發展
調查問卷顯示,1-11月份,認爲“本企業資金緊張”缺口20%以上的占8.5%,缺口20%以下的占18.3%,沒有缺口的占54.7%,資金充裕的占1.2%。企業認爲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擇“資金緊張”的占17.8%,有些規下工業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困擾企業做大做強。
(二)部分企業訂單不足,影響企業生産
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市场变化较大,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许多企业破产倒闭,屹立不倒的企业难免受到牵连,市场需求相对不足问题依然存在。調查問卷顯示,1-11月份,産品訂貨量“低于正常水平”的占37.7%,“處于正常水平”的占43%,“高于正常水平”的僅占1.9%,反映出四成企業訂單不足。
(三)企業經營成本較高,擠占利潤空間
調查問卷顯示,1-11月份,樣本企業營業成本21.1億元,同比上漲0.7%,高于營業收入增幅0.4個百分點,擠占了企業的利潤空間,甚至部分企業面臨倒閉破産。1-11月份,樣本企業從業人員期末人數共計1.2萬人,同比下降2.6%;應付職工薪酬5億元,同比增長0.7%。人工成本的增加,加上房租等剛性成本不減,導致企業生産經營壓力劇增。
四、對策建議
(一)打通企業融資瓶頸,及時纾解企業融資難
针对資金緊張难题,建议各相关部门继续因企施策,对接银行开通“綠色通道”,破解企業融資難題;采取多種措施提供金融服務,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;用好進出口信保、貼息、獎勵等優惠政策,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,防止企業資金鏈斷裂。
(二)搭建有效信息平台,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
開發建設政企面對面信息平台,充分利用信息技術,打造一個企業與政府、企業與企業之間溝通的信息平台;建議有關部門幫助企業內引外聯,積極拓寬銷售渠道,提供有效的供求信息,打破由于信息不對稱等造成的訂單不足現象;采取積極措施迎合市場需求,提高競爭力,從而推動小微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。
(三)落實政府扶持政策,切實減輕企業負擔
開展減稅降負,擴大小微企業稅費優惠範圍,細化扶持政策,加大政策宣傳力度;緊盯政策落實效率,讓企業切實享受到優惠政策,緩解企業的發展困難;實地調研回訪,查找政策落實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,有針對性地研究制訂改進措施,以此爲契機,進一步促進全市減稅降負工作落實,切實減少企業運行成本。